【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汇总】在文言文中,“薄”是一个常见的多义字,其含义丰富,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用法,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薄”在文言文中的不同用法,本文将从常见意义出发,进行系统总结,并辅以表格形式,便于查阅与记忆。
一、常见意义总结
1. 稀薄、不厚
“薄”常用来形容物体的厚度小,或密度低。如“薄饼”、“薄雾”。
2. 微弱、轻微
表示程度轻,如“薄礼”、“薄情”。
3. 淡泊、不浓
多用于情感或态度,如“淡薄”、“薄名利”。
4. 轻视、看不起
如“薄待”、“薄视”。
5. 草木茂盛的样子(通‘勃’)
在古文中有时也作“勃”,如《诗经》中“薄言采之”。
6. 迫近、靠近
如“薄暮”(傍晚)、“薄田”(靠近田地的地方)。
7. 通‘搏’,意为击打
在某些古籍中,“薄”通“搏”,如“薄伐”即“讨伐”。
二、文言文“薄”的常见用法及例句
词性 | 释义 | 例句 | 出处 |
形容词 | 稀薄、不厚 | 薄饼 | 《世说新语》 |
形容词 | 微弱、轻微 | 薄礼 | 《左传》 |
形容词 | 淡泊、不浓 | 薄名利 | 《论语》 |
动词 | 轻视、看不起 | 薄待 | 《史记》 |
名词 | 草木茂盛的样子 | 薄言采之 | 《诗经·周南》 |
副词 | 迫近、靠近 | 薄暮 | 《后汉书》 |
动词 | 击打(通‘搏’) | 薄伐 | 《诗经·大雅》 |
三、使用注意点
- “薄”在文言文中读音多为“bó”,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读“báo”(如“薄荷”),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 有些用法已逐渐被现代汉语取代,如“薄伐”等,现代人较少使用。
- 注意区分“薄”与“博”、“帛”等形近字,避免误读误用。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薄”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变化,理解其不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阅读和翻译古文。建议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境,逐步掌握其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