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古诗
母亲,是世间最温暖的称呼。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与感恩。母亲节之际,让我们一起品味那些流传千古的母爱篇章。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短短几句,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刻画得淋漓尽致。慈祥的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针脚细密而用心,仿佛每一针都饱含着无尽牵挂。这朴素的语言背后,是一份无私且永恒的情感。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点明主旨——儿女如小草般微不足道,却始终无法回报母亲如春天阳光般的恩情。这首诗道出了天下所有母亲的心声,也提醒着我们永远铭记这份爱。
另一首著名的诗来自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虽然这首词主要抒发的是人生感慨,但其中提到“少年听雨歌楼上”的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母亲陪伴在侧的画面:温暖的灯光下,她轻声哼唱摇篮曲,为孩子驱散黑夜的恐惧。这种细腻的情感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母爱如同那柔和的雨滴,润物无声却又深刻入骨。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母亲的诗句散见于历史文献中。比如汉代乐府诗《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虽未直接提及母亲,却蕴含了母亲对子女成长的殷切期望;又如清代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看似写竹,实则暗喻母亲坚韧的性格以及对孩子无声的支持。
这些古诗不仅记录了母爱的深厚与伟大,更激发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向母亲献上最诚挚的祝福,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报得三春晖”的承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