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不是通假字】在古文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含义让人产生疑问。其中,“失其所与,不知”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若亡郑以为东道主,君之所知也。”后文有“失其所与,不知”一句,引发了许多人对“知”是否为通假字的讨论。
一、原文背景
“失其所与,不知”出现在《左传》中,意思是“失去了自己所结交的人,却不知道(这是错误)”。这里的“知”常被理解为“智”,即“知道”或“明白”的意思。但也有学者提出,“知”可能是“智”的通假字。
二、通假字的定义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借用另一个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例如“蚤”通“早”,“说”通“悦”。
三、分析“知”是否为通假字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左传·僖公三十年》 |
句子 | “失其所与,不知” |
“知”的常见意义 | 知道、了解、知晓 |
是否有“智”的用法 | 在先秦文献中,“智”多用于表示“智慧”或“明智”,较少用于“知道”的语义 |
“知”与“智”的关系 | 音同(zhī),形近(“知”为“矢+口”,“智”为“日+丂”) |
是否为通假字 | 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是“智”的通假字,也有学者认为是本字 |
四、结论总结
根据现有文献和研究,“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否为“智”的通假字,尚无定论。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两者音同,形近,存在通假的可能性;但从句意来看,“知”单独使用更符合“知道、明白”的语义,因此更可能为本字。
不过,在古文阅读中,我们仍需结合上下文、作者意图以及历史语境综合判断。
五、建议
对于学习古文的学生来说,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 查阅权威注释本(如《左传注译》《古文观止》);
2. 对比其他典籍中“知”与“智”的使用情况;
3. 结合语境判断其实际含义,避免过度依赖通假字的解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否为通假字,还需结合具体语境和学术观点进行判断。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应以本字解释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