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鸿门宴》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讲述了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的一次重要会面。这场宴会表面上是和解,实则暗藏杀机,最终以刘邦成功脱险、项羽错失良机而告终,成为楚汉相争中的关键转折点。
一、
《鸿门宴》主要描述了刘邦与项羽在秦朝灭亡后,因权力分配问题产生矛盾。项羽的谋士范增建议趁机除掉刘邦,但项羽优柔寡断,未能决断。刘邦在谋士张良和武士樊哙的帮助下,巧妙应对,最终化解危机,保全性命,并为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此事件展现了刘邦的机智与应变能力,也反映了项羽性格上的优柔寡断和缺乏政治远见。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刘邦驻扎在霸上,没有机会与项羽见面。 |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项羽曰:“吾闻沛公素怀大志。” | 范增劝项羽攻打刘邦,项羽说:“我听说刘邦一向有大志。” |
于是项王乃即日,从百余骑往见沛公于鸿门,曰:“此沛公之罪也。” | 于是项羽当天就带领一百多名骑兵去鸿门见刘邦,说:“这是刘邦的过错。” |
沛公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及将军。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 刘邦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朝,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不如将军。现在有小人挑拨,让将军与我有了嫌隙。” |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项羽说:“这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到这一步?”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一起饮酒。 |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 项羽和项伯面朝东坐;范增面朝南坐;刘邦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侍奉。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 范增多次用眼神示意项羽,举起佩戴的玉玦三次,项羽沉默不答应。 |
良曰:“请入,为寿。” | 张良说:“请进去祝酒。” |
良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 张良说:“刘邦喝不了太多酒,不能推辞。” |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 项羽说:“好汉子!——赏他一杯酒。” |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站起身来喝了。 |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 项羽说:“好汉子!还能再喝吗?” |
项王曰:“赐之彘肩。” | 项羽说:“给他猪腿。” |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 项羽说:“好汉子!还能再喝吗?” |
项王曰:“赐之彘肩。” | 项羽说:“给他猪腿。” |
三、注释说明
词语 | 注释 |
沛公 | 刘邦的称号,原为沛县人。 |
亚父 | 对范增的尊称,意为“亚于父亲”。 |
左司马 | 官职名,刘邦的部下。 |
杯杓 | 杯子和勺子,代指饮酒。 |
斗卮 | 大酒杯。 |
彘肩 | 猪腿。 |
项王 | 项羽的称号。 |
张良 | 刘邦的重要谋士。 |
樊哙 | 刘邦的猛将,也是他的连襟。 |
四、总结
《鸿门宴》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物性格与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刘邦的机智应对和项羽的犹豫不决,可以看出两人在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上的差异。这场宴会虽然短暂,却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鸿门宴》背后的历史背景或人物关系,可参考《史记·项羽本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