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怎么来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与同一个人或同一因素密切相关。这句话最早是用于描述韩信的命运,但如今已被广泛引申为对人生中成败原因的深刻总结。
一、成语来源简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早出自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韩信从落魄到功成名就,再到被吕后诛杀的过程。其中提到:“信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逾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人有言,‘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厚葬其母’,‘人有言,‘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厚葬其母’,‘人有言,‘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厚葬其母’”。这段话虽未直接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后人根据韩信的经历提炼出了这一说法。
二、成语含义解析
- 成也萧何:指韩信的成就,得益于萧何的推荐和举荐。
- 败也萧何:指韩信的最终悲剧,也是因为萧何的建议(如吕后采纳萧何之计诱杀韩信)。
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既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成功与失败往往源于同一人或同一因素,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每一个决定和关系。
三、成语演变与使用
时期 | 使用情况 | 说明 |
西汉 | 原始出处 |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
唐宋 | 文人引用 | 多用于诗词、散文中,表达人生起伏 |
明清 | 广泛流传 | 成语形式定型,成为常用俗语 |
现代 | 普及应用 | 用于形容个人命运、企业兴衰等 |
四、现代应用举例
场景 | 应用示例 |
企业管理 | 某公司因某高管引入而崛起,又因该高管离职而衰落 |
人际关系 | 朋友因一次帮助而亲近,又因一次误会而疏远 |
个人发展 | 一个导师曾助你成功,却也因一次错误建议导致失败 |
五、总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关键人物或决策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背后往往都有一个“萧何”式的角色。因此,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应更加审慎,珍惜每一次机遇,避免因一时之误而酿成大祸。
成语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出处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含义 | 成功与失败皆因同一人或因素 |
意义 | 提醒人们重视每一个决定与关系 |
现代应用 | 用于形容个人、企业、人际关系中的成败因果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句成语的历史背景,也能从中获得现实生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