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以下是这首诗的拼音版:
shù gǔ duàn rén xíng, biān qiū yī yàn shēng.
lù cóng jīn yè bái, yuè shì gù xiāng míng.
yǒu dì jiē fēn sàn, wú jiā wèn sǐ shēng.
jì shū cháng bù dá, kuàng nǎi wèi xiū bīng.
以下是一篇关于此诗的文章: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作,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战乱年代的荒凉景象,戍楼上的更鼓声切断了人们的往来,秋天的边塞传来孤雁的哀鸣,渲染出一种孤独和悲凉的氛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在这样一个白露初降的夜晚,月亮虽然普照大地,但在诗人眼中,只有故乡的月亮才是最明亮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兄弟离散、生死不明的忧虑。最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则进一步强调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即使想要传递消息也难以实现,更何况战火仍未平息。
整首诗语言朴实却情感深沉,通过描写战乱背景下的个人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